好的教育是唤醒内驱力,父母只做好一件事
时间:2025-07-03 来源: 网络 作者:网络阅读:次

财经作家吴晓波分享,在四川大学讲课时,一位物理系女博士生问他:“吴老师,我应该如何选择职业?”读到博士竟也迷茫,不知自己热爱什么、该做什么,令人意外。但现实中,大学生迷茫十分普遍:许多人沉迷熬夜游戏,虚度光阴;就连刚高考完的学生填报志愿,也常因无知而盲目听从父母安排。正如教育家孙瑞雪所言:“成绩和分数都没有孩子的热爱重要。”
热爱能点燃主动性与内驱力。
父母的责任,正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通过允许尝试和积极鼓励,帮助他们发现属于自己的热爱与梦想。
01 被卷走的梦想,空心人的迷茫
当下,许多孩子缺乏激情,年纪轻轻却心态老成,随性躺平,毫无追求。梦想是人生的核心驱动力。正如洛克菲勒告诫子女:“我做管理和指挥时,全靠目标掌舵,目标高于一切。”缺乏目标,人便如失舵之舟,行动懒散,方向全无。
这种迷茫的根源,往往在童年埋下。
父母一味紧盯分数与成绩,替孩子设定目标、提出要求,实则剥夺了他们自主成长的空间。孩子真正的热爱,在追逐分数的路上逐渐迷失。即便如我亲戚的孩子考入了名校,也难逃“空心人”的状态——对未来与现状充满迷茫。破解之道在于及早放手。从小学起,父母就应引导孩子树立“自己的学习目标”,承担“自己的学习任务”。当分数成为孩子内在的追求,他们才能逐步培养对学业与人生的规划能力,找到真正的方向。
02 热爱,会让孩子闪闪发光
《人民日报》曾言:“当你奔赴在自己的热爱里,就能变得闪闪发光;每个努力前行的人,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繁华似锦。”热爱,是主动的源泉,是坚持的动力。电影《哪吒》导演饺子的经历便是明证。他虽就读医学院,却始终热爱动漫。大三时,他毅然退学投身动漫行业。历经多年深耕,终以《哪吒》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首。怀抱梦想者,眼中自有光芒,行动充满朝气;反之,失去自我追求的孩子,则难有拼搏之心。因此,切莫让童年被分数卷走了梦想。守护孩子的热爱,就是守护他们的未来。
03 怎么做?
生活即教育:优秀的孩子,浸透着父母的智慧与汗水。培养优秀的孩子,父母需在关键处着力:
1. 提升“掌控感”: 适当放手,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计划(即使不完美)。
在尝试中肯定其努力,适时引导,孩子更易接受并成长。
2. 激发“成就感”:成就感是核心心理需求。
多支持、勤鼓励,孩子才更可能坚持。
成就感是最高级的奖励,形成越成功越努力的正向循环。
3. 聚焦“目标感”(而非分数):紧盯分数易患得患失。
目光长远,引导孩子思考“想成为怎样的人”,而非“考多少分”。
常与孩子聊聊理想与热爱。
如书中所载的母子对话:孩子:“我的手可不是白长的,会做很多事。”妈妈:“对,你有双勤劳的手。医生的手救人,老师的手育人,消防员的手灭火…你的手,也该找到热爱的事。”
读书的根本,在于为孩子“想成为的人”赋能,而非仅为分数或大学。
父母的远见,在于播种梦想的种子。
当孩子拥有清晰的目标,优异的分数与理想的大学,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
写在最后
俞敏洪老师曾言:没有目标的人,往往最累;而有目标的人,甘愿承受过程中的苦累。有远见的父母,不为孩子眼前的得失所困,而是陪伴他们在经历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。高考并非终点,奋斗永无止境。唯有怀揣目标的孩子,才能在生活的磨砺中品味甘甜,苦中作乐。
若你喜欢,点亮【赞和在看】,让我们一起点亮孩子的未来~
警告:本站信息禁止任何AI大模型采集使用,如把本站做信息源请联系管理员授权。 如复制,使用,转发本站信息,请注明:来自郑州上学网:www.zzshangxue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