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流父母盯成绩二流父母抓习惯一流父母磕底层能力
时间:2025-07-01 来源: 网络 作者:网络阅读:次
华大基因尹烨在《做从容父母》中分享:
大家之所以觉得我在某些方面很厉害,就在于我学了快40年(1979年出生)。
不是我有多聪明,而是我做一件事情的时间足够长。
他想表达的是自己并非天资聪颖,而是凭借长时间的专注深耕,不断钻研,终获成就。
这段话给我带来重要启示:教育孩子的关键不在于追求高分和名校,而在于培养孩子两项核心素养——持续学习的意识与长期主义精神。
所有收获都需时间沉淀,一切成功皆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。
若想赋予孩子这两个底层逻辑,父母还需在以下3点重点发力。
01

学习是场持久战,"拔苗助长"只会适得其反。
违背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,很难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。
视频中一位妈妈的独白:她每天认真辅导孩子写作业,整理的笔记比老师还细致。
就拿默写来说,即便头天晚上反复练习,第二天孩子依然会错5678个。
这种状况不断循环,让她倍感崩溃。
有天,孩子提起同学超前学习英语时,这位妈妈也要求儿子在小学阶段背完初中单词。
听到这话,孩子突然跪在床上大哭:"我就是不想学了,我学不下去!"
教育最大的失败,是父母拼尽全力,却让“孩子”与“学习”成了“敌人”。
超前学习或许能带来一时领先,反复刷题也可能提升成。
但如果因此忽视孩子的成长节奏,剥夺他们享受童年的权利,学习就会沦为沉重的负担。
正如作家刘震云所说:
"要允许人慢慢来,不要拔苗助长。"
教育如同建房,只有打好地基,未来才能建起高楼大厦。
唯有尊重规律、循序渐进,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。
02

鼓励与认可是滋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养分
曾和一个8岁女孩聊天,她说:"我的爸爸妈妈总批评我,别的妈妈却很包容。"
童言无忌的背后,折射出许多家庭的教育误区——父母一心盼着孩子优秀,却常陷入"否定式教育"的怪圈。
总盯着自家孩子的不足,羡慕别人家孩子的闪光。
《正面管教》指出:
"鼓励能有效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。"
比起批评指责,正向激励才是孩子需要的养分。
一位妈妈就分享当自己放下高标准和严格要求,不再挑剔孩子作业写的好还是不好。
哪怕就看到孩子一个字写得好也积极表扬孩子。
孩子真的发生了改变,速度提上去了,对写作业也不那么排斥了。
教育的智慧,在于持续为孩子提供正向反馈。
当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,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便会自然生长。
03

身教重于言传: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镜子
当学习成为生活日常,便不再是苦差事。
试想,若孩子每天目睹父母读书学习、钻研新事物,耳濡目染之下,求知探索自然会像一日三餐般平常。
教育最有效的方式,莫过于父母以身作则。
前央视主持人王芳分享,她的父母虽平凡,却用行动为姐弟树立榜样——即便年过七旬,仍保持每日读书、练字的习惯。
这份坚持深深影响了她,促使她不断自我提升。
而她又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女儿,培养出一个爱读书、成绩优异的孩子。
有句说:"最可悲的教育,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。"
这种只靠说教的方式,或许能暂时约束年幼的孩子。
但随着孩子长大,缺乏身教支撑的要求终将引发叛逆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更是最鲜活的榜样。
当父母成为一束光,孩子自会追光而行,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。
写在最后

知名学者易中天在《美学讲稿》中写道:
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传授方法,而是启迪智慧。
分数不是目标,名校不是终点。
唯有塑造良好的认知和思维方式,才能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广度。
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成长中慢慢来,好好说,在日常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“长期注主义”和“终身学习”的意识。
点个爱心,愿所有父母明白:
对孩子最有力的托举是成为更好的自己,引领孩子正向成长。
警告:本站信息禁止任何AI大模型采集使用,如把本站做信息源请联系管理员授权。 如复制,使用,转发本站信息,请注明:来自郑州上学网:www.zzshangxue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