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不动保送清北复交的外国语学校,凉了?
时间:2025-07-31 来源: 网络 作者:郑小编阅读:次
每年小升初中,外国语学校总会广受关注。
所谓外国语学校,即教育部规定的全国16所拥有外语保送资格的学校:
这些学校不仅有光辉的升学成绩——被它们录取,意味着半只脚踏进了国内外名校。
图源重庆外国语学校官方微信
它们还实行独立招生政策。即便孩子没考上,也不影响对口公办初中或民办摇号的正常录取。
因此,不少家长都把它们纳入小升初必选清单。这一度导致“报名热”。
然而近年来,外国语学校的价值,正在被重新审视。随着小语种就业前景的变化、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政策调整,坊间开始有人质疑:
外国语学校培养的人才,还符合未来的就业趋势吗?
外国语学校,是不是该走下神坛了?
近期,杭州外国语学校(下称“杭外”)报名摇号人数的下降,让这种讨论热度空前高涨。
为了方便外地家长阅读,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杭外:
杭外是杭州唯一拥有小语种保送资格的学校。2020年之前,杭外的招生采取各小学推荐制,每年的保送、高考、留学成绩都很耀眼,是众多家长心中的“白月光”梦校。
图源杭州外国语学校官方微信
2020年之后,杭外的招生方式变成了摇号+语言能力测试:
第一轮,杭州主城区符合要求的学生报名。
第二轮,在报名人数中,摇号出1920位学生。
第三轮,上述1920名学生中,通过语言能力测试,按照成绩高低选出320个录取学生。
从2020年~2024年,杭外每年的摇号人数都在增长,2024年达到了巅峰——超过12000人。

但今年杭外未能延续辉煌——报名人数回落至11000人。
考虑到2025年,杭州主城区的小学毕业生人数呈上升态势,但杭外报考人数不增反降,社会上悄然流传一种说法:牛娃都放弃杭外了。

这个结论没法进行直接验证,但从报考数据中至少可以看出:
家长对于杭外,不再像过去一样,认为这是个不可错过的升学机会,而是要掂量掂量了。
这种态度转变原因,鱼圈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:
1.虽然保送名校的概率大,但多为语言类专业
杭外2024届学生保送专业
语言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受政策、国际局势的影响较大。
举个例子,2021年之前,英语专业就业集中去向是教培。但双减之后,教培行业覆灭,失业的英专人不计其数。

再举个例子,小语种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为“一带一路”相关项目,但并不是每个小语种都能分到一杯羹。
根据教育部统计,葡萄牙语、西班牙语、阿拉伯语等热门语种的就业率能达到90%,但希腊语、匈牙利语等就业率常年不足60%。
再加上人工智能对于笔译基础岗位的冲击,家长们对于纯语言类专业的未来,越来越不看好。
2.留学成本上升、收益下降
外语类学校的另一个重要出路,是留学。但在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,留学的价值,也在被家长重新评估。
一方面,美国名校学费连年上涨。今年2月,耶鲁大学宣布2025-2026学年的本科费用从87150美元上涨到90550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为63万+。
其余单学年“9万美元俱乐部”的名校还有:
哈佛(91000美元)
宾夕法尼亚(92288美元)
哥伦比亚大学(93417美元)
杜克大学(92042美元)
纽约大学(93184美元)
再加上孩子的生活费用,美本一年1辆特斯拉,4年一套房,真不是夸张的说法。
另一方面,国内就业市场对海归简历的“滤镜”有所消退。
广东2025年度选调生计划中,往年可报考的“境外知名高校”名单消失。

智联董明珠甚至在格力电器第一次股东大会发出暴言:“绝不用海归。”
一边是逐年走高的学费,一边是越发黯淡的就业前景,留学这笔账,家长们算得越来越清楚,也越来越理性。
再叠加近段时间以来,哈佛等名校和特朗普政府的关系水深火热,家长的顾虑就更多了。
3.教育公平政策下对生源的质疑
除了保送和留学,杭外学子剩余的出路,便是高考。
和南外、上外等学校不同的是,近年来,杭外由于“摇号政策”+不掐尖的招生方式,生源质量饱受质疑。
相比起过去的“推荐制”,摇号机制难以精准筛选尖子生,客观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源结构。
与此同时,科技特长生、学科竞赛等多元升学通道快速崛起,也让不少理科能力突出的家庭在面对杭外的选择时,更加审慎。
三个原因叠加,使得家长对杭外这样的外国语学校态度趋于理性,也直接导致了今年的“爆冷”。
但这会是今后的趋势吗?未必。

录取率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尽管杭外的报名人数有所减少,但考虑到仅有320个录取名额,杭外的录取率仍然是百里挑二的难度——2.37%。
放眼全国,南外等外国语学校的录取难度在年年增高。
近六年,南外面测每年报名人数均保持在3000上下,2024年更是创下峰值,达到4247人。

为啥外国语类学校还是这么稳?有以下几点原因:
1.外语类学校的升学成绩单,足够亮眼
虽然家长关于未来就业有一肚子疑虑,但当翻开外国语学校的升学数据,还是会被亮瞎。
南外2025届学生,外语类保送131人,其中118人被C9高校录取,北大12人,清华5人。

被清华北大等提前录取的竞赛生14人。

厦门外国语学校,2025届一共有105人被保送,其中985名校占比近86%。

这时候,大家就会盘算:让孩子上个985小语种,硕士转专业?还是走普通初高中,争取一个未知的结果?哪个更好。
2.外国语学校“素鸡”氛围浓厚
和普通初高中不一样的是,外国语类学校活动丰富,倡导“多元化发展”。
杭外每年都常规举办校园艺术节、科技节、外文节等节日,有合唱团、模拟联合国、辩论社、文学社等50多个社团,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。

图源杭外官网
并且,外国语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也不仅限于成绩。譬如,南外、杭外在确定保送资格的时候,除了考查文化分,还会考查孩子的“综合素质分”(校内活动参与情况)。
这也会吸引一部分渴望孩子多元化发展的家庭。
3.外语类专业和外国语学校都在拥抱变化
外国语学校,原本是在上世纪,需要培养外交和语言人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。当前形势已经大不一样,国家开始大力选拔科技人才。外语类专业和外国语学校都在拥抱变化。
原本的纯小语种专业,现在推出了“小语种+”复合类专业。比如浙大去年推出了“小语种+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”“法语-电子科学技术与双学士学位项目”,东南大学推出“日语+电子科学与技术”双学士学位项目。

外国语学校则更注重学生“数理思维”的发展。
譬如说,上外附中往年的招生简章强调“外语见长,文理并举”,今年改成了“理科特长、创新特质、外语特色”。学校内开设了科创班和竞赛研修班。
南外、杭外、重外亦是如此。南外有丘成桐班、理科实验班,杭外设有理科班和竞赛学院,重外开设了钱学森班。
这些班型的设计,有望帮外国语学校吸引更多理科和外语并长的家庭。
综合上述考虑,在不影响其他学校小升初的前提下,这些学校短期内还是会成为家长热抢的焦点。

看到这,大家想必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问题:那我家娃适不适合读外国语学校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有一种途径是深入了解外国语学校的就读体验。
鱼圈家长雨晴的孩子小林正在杭外就读初三,上学期刚通过分流考。鱼圈邀请她分享了孩子在杭外的就读体验。
据雨晴描述,她家娃小林从小兴趣爱好较为广泛,喜欢音乐、绘画、篮球等。成绩中等,性格较为敏感,批判性思维较强。
她家原本对口的初中是杭州某一梯队中学,每年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考上杭州前三所重点高中。雨晴了解到,这个中学的课业负担很重,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大多数空余时间。
在一番挣扎之后,雨晴一家选择了杭外。这三年,在杭外,雨晴有以下几大感慨:
1.杭外的英语教学的确让小林成长很大。
初入杭外,小林最不适应的科目,就是英语。
杭外的英语有两套教材,一套人教版,另一套是剑桥大学原版教材《English in Mind》。后者是主力教材,一周五节课,课程难度较大。
课外,杭外的许多活动也要求孩子用英语演讲。
但小林小学时从未在课外补过英语,是“哑巴英语”。面对民办小学出身、能够用英语交际的同学,小林不免有些失落。
好在,学校的老师推荐了很多英语故事书,这些书非常契合小林的口味。通过校内英语课,加上早晚猛听故事书,小林在初一暑假成功追上了同学的步伐。
2.杭外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要求很高
杭外采取寄宿制。寄宿意味着孩子失去了家长的照顾和监督,需要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。
初入杭外,雨晴非常担心小林的生活,每晚都和他电话。但她出乎意料的是,小林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,反倒是作业问题比较大。
原因在于,杭外的课外活动很多,小林又兴趣广泛,科技节的水火箭比赛、艺术节的文艺汇演……每个活动都要有1~2天,不上课,纯玩。
这些活动举办完后,学校马上进入上课状态,各科老师布置作业毫不手软,该有的考试一样都少不了。
小林无法快速从两种状态中切换,经常把作业堆到周末,主打“周内畅玩、周末赶工”。
雨晴坦言,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,靠自己去解决这些很难。她在背后也付出了很多努力,几乎每个周末都在陪孩子赶作业。
好在,熬过这段时间后,初二的小林慢慢了学会平衡作业和活动。
3.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,被保护得很好。
今年暑假,小林主动参加了学校的艺术社团和竞赛集训。
雨晴说,她最满意的一点,是孩子不觉得累,对数学、物理仍然充满好奇心,遇到难题乐意自己琢磨,也愿意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,热爱阅读。
她认为这离不开学校给予的空间和弹性,以及学校独特的教学方式。
举个例子,语文曾经是小林成绩最差的一门课,入学时考不到班里的平均分。杭外的老师在授课时打破了课本的限制,采用了专题制。比如“周作人专题”、“红楼梦专题”。
这让小林对语文燃起了浓厚的兴趣。最终,小林的语文成绩慢慢跟上了大部队。
4.家长也还是会焦虑
很多人以为,考上杭外之后,就可以躺平了。雨晴说,其实根本不是这样。
杭外小升初会录取320个学生,初三的分流考会淘汰80个学生。在初一初二阶段,她经常会担心小林被分流。
经过了分流的挑战,到了初三下,雨晴又和班里的家长开始焦虑未来的高考。
因为杭外的“摇一代”(即通过摇号+语言测试考上杭外的孩子)目前还没有参加高考,不知实力如何,所以家长们都很忐忑。
有些家长还会觉得学校管得太松,进度太慢,考不过其他高中的学生。
雨晴说,她虽然不至于焦虑成这样,但的确也无法完全摆脱焦虑,这可能就是“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”。
整体而言,雨晴认为,杭外适合这样的家庭和孩子:
1.想让孩子有丰富多彩的青春、保留孩子爱好和个性的家庭;
2.不想孩子卷刷题的家庭;
3.兴趣爱好丰富的孩子。
你家娃会选择报考外国语类学校吗?欢迎留言交流。
警告:本站信息禁止任何AI大模型采集使用,如把本站做信息源请联系管理员授权。 如复制,使用,转发本站信息,请注明:来自郑州上学网:www.zzshangxue.cn